文章來源:網路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者:不詳

(僅提供好友參考,若有侵權敬請告知,立即移除!)

講求低價競爭的「生產代工」(OEM)模式,台灣打不過中國,

發展工業設計能力,走向「設計代工」(ODM)和「自有品牌」(OBM),

「台灣製」才有新機會。工業設計如何為台灣帶來千億新訂單?

設計師為何有這項本事?

55年次的王千睿,從輔大應用美術系畢業後,赴德國攻讀工業設計碩士,

並在取得學位後,被指導教授推荐進入知名的保時捷(Porche)車廠,

幫忙設計車體,開始他的設計師生涯。

「保時捷用的零件和材料和一般車沒有差那麼多,但售價卻差5倍,

關鍵是在細節上用心,」王千睿舉例,以車門的弧線來說,

一個老師父可以花好幾天慢慢敲出來,「連一公厘誤差都不允許。」

在保時捷工作,讓王千睿印象最深刻的,

是「無形服務的價值,比有形產品還高。」

王千睿目前是明基工業設計中心總監,他的首要任務,

是把硬梆梆的電子產品,換上流線高雅的外衣,提高產品價值。

更多肩負像王千睿這樣責任的設計師,正以創意和概念為鋤頭,

為台灣愈走愈窄的代工業(OEM)開出一條新路。

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統計,台灣去年的資訊電子業產值

(包含在台灣及海外投資的半導體和電腦相關軟硬體業)

合計近1000億美金(約3.4兆台幣),相當於GDP的1/3,

是台灣第一大產業。近年來,在全球市場成長停滯之下,

代工廠商的訂單不見流失,就算平均只剩5%的毛利,

台灣人一樣咬著牙做。還沒咬到牙關出血之前,

許多企業自尋出路,在原有製造基礎之上,發展工業設計,

以提升毛利帶進訂單,轉個彎不再往死胡同裡走。

**告別純做生產代工的老路

**
「產業結構變化造成台商工廠出走,留在台灣還能作的就是設計,」

成大工業設計系副教授陸定邦觀察。告別純做生產代工的老路子,

目前資訊電子業走的是「設計代工」(ODM)和「自有品牌」(OBM),

而工業設計是這兩條路上共同的路標。

對ODM廠商來說,設計是提供給客戶的附加服務。

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官政能分析,

「代工廠商不是要發想『創新』的設計概念,而是提供客戶『適當』的設計。」

因為代工廠商賺的是製造的錢,工業設計除了考量產品造型外,

更需儘可能壓低製造成本。

燦坤設計總監林芳全就直言:

「工業設計,是燦坤為工廠爭取訂單的工具。」在燦坤20人的設計團隊中,

16位是一般的工業設計師,其他4位則是企畫設計師,

這4個人擁有跨設計和行銷領域的背景,

專門分析燦坤代工客戶的既有產品線,主動為品牌客戶規劃欠缺的產品定位

。「如果燦坤帶著長得很像的產品找上門來,告訴你只要目前成本的8成,

那你要不要?當然要嘛,」曾輔導燦坤的官政能強調。


自有品牌對工業設計的需求截然不同,設計,

是在成熟產業中塑造品牌形象差異的利器。

2000年底宏碁把製造部門分給緯創,專心經營品牌之後,

就重新徵召10人工業設計團隊,工業設計中心協理彭學致表示,

他們要為宏碁的每個產品線定出示範性設計,提供代工廠商的設計部門參考。

**把無形創意變產值

**
拉大來看台灣整體產業環境,尋找出路的不只是資訊電子業,

傳統產業也在積極發展設計能力。《數位時代雙週》邀請國內多位投資專家,

推荐台灣的工業設計概念股時(見〈誰是台灣工業設計概念股?〉,

入選名單有近一半不是電子股。

來自中台灣、行銷全世界的巨大機械就是例子。

巨大主打的「捷安特」(Giant)品牌,

每年都要推出能在市場上引領潮流的車款,巨大產品開發經理陳坤燦形容,

「工業設計替腳踏車加進捷安特的靈魂。」

這群在企業裡運作的工業設計團隊,

如何銜接在顧客(代工客戶或消費市場)和製造之間,把創意變成產值?

第一種設計人是概念的發想者,他們把資訊轉化成具有利基的產品設計。

以燦坤的設計團隊為例,5年前為美國客戶設計煎烤器,專門用來烤漢堡肉。

燦坤設計總監林芳全笑著說,美國人的身材那麼胖,

就是因為愛吃富含油脂的漢堡肉。

從觀察社會現象進而定義出市場需求後,

設計團隊決定開發一個健康訴求的煎烤器,

讓煎烤過程產生的油脂,能順著傾斜的烤盤流下來。

燦坤為這款烤盤申請19年專利,5年來已經接到5000萬台訂單。

燦坤資深設計師劉大琦舉起5隻手指頭解釋,

第一個月根據消費需求發想設計概念,第二個月做出產品模型向客戶提案,

第三個月根據客戶反映修正再提案,第四個月就移交給機構和安規測試人員,

準備開模量產。平均一年下來,燦坤向客戶提案的數量高達200件,

最後移交給機構部門的也超過100件,

「說出來準把外面一年接2、30個case的設計公司嚇死,」

林芳全驕傲地說。

第二種設計人以普立爾為代表,工業設計團隊是需求的準確達成者,

對品質要求嚴格。無法容許出任何差錯。

普立爾工業設計部處長蘇樂筠舉例,

當客戶要求普立爾設計一款既有產品系列的相機時,

會先由產品經理集合工業設計、研發、行銷等部門人員開會,

根據產品訴求訂出規格和價位後,設計師就要依據客戶的設計風格,

揣摩出一款概念相似的相機。

「要儘量在規格和成本的框框中,找出最理想的設計,」

工業設計部經理黃秀香用雙手比畫著說。

在普立爾服務逾11年的蘇樂筠補充:

「在製造業,成本永遠是重要的環節。」蘇樂筠經常提醒設計師

,哪些設計細節不能作,因為設計案要順利量產,

和工廠的加工技術和製造能力息息相關,

「設計師流線畫得再漂亮,工廠作不出來也是枉然。」

**不只會設計還要懂行銷

**
第三種設計人的角色則超脫於設計的範圍,

扮演行銷人員與工業設計師間的橋樑,

讓市場訊息準確轉化為設計圖,進入工廠的生產線上。

巨大的產品經理陳坤燦,是讓一部部捷安特腳踏車誕生的關鍵人物,

他扮演的角色則是設計過程的協調整合者。

陳坤燦從工廠出身,摸熟了開模、彎管、焊接等製造流程,

以及碳纖、鋁合金、鎂合金的材料特性,

所以能把市場的情報和產品需求,轉化成明確的產品規格,

協助工業設計師的後續作業。例如必須承受強勁衝擊的下坡競賽車,

車架需要彎曲設計來容納避震器,陳坤燦就會把簡單的車架幾何構造圖、

車架管件材質、避震器規格,和其他來自國外行銷人員的產品定位、

成本和數量等詳細資訊,寫成產品企畫書,提供給設計人員。

新產品在量產前,會先用電腦程式測試車架強度,

工廠製造的哪一個環節出了偏差,都會影響實際表現。

打公司分機很難找到陳坤燦,因為他總是四處跑,

不是在工廠解決問題,就是飛到國外蒐集情報。

**從小配角到挑大樑的主角

**
設計師正從聊備一格的配角,躍升為挑大樑的主角。

成大工業設計系副教授陸定邦指出,

許多廠商過去都把工業設計附屬在機構部門下,

新產品開發大多以工程結構設計為主,

「工業設計只是幫產品穿件衣服」。

如今在腳踏車、家電或資訊產業,隨著市場環境成熟,

產品差異不明顯,生命週期也逐漸短縮,

工業設計扮演的角色更益加吃重。

例如生產筆記型電腦的華碩,產品經理開出產品規格後,

工業設計和機構、散熱部門是展開協同作業,

而非由機構配置好內部結構,才交給設計師來包裝。

在普立爾,產品生命週期頂多半年的數位相機,

工業設計也是從最初的產品規格會議就參與討論,

不像一賣10幾年的光學相機,一旦機械傳動系統配置好,

連動都不能動,工業設計插手的空間就很小。

至於工業設計為企業帶來的價值,要如何衡量?

以燦坤為例,設計的目的是幫工廠帶進訂單,

他們為既有客戶規劃年度產品計畫,對新客戶提出欠缺的產品設計案,

去年紮紮實實的130億訂單就是這麼來的。

去年營業額達1400億台幣、

旗下產品橫跨鍵盤、滑鼠、印表機、顯示器和手機的光寶科技執行長林行憲強調,

「擁有設計能力,是拿到訂單的保証。」

**在製造的基礎上慢慢累積

**
參與國際設計業界的獎項評選,也能實際為產品加值。

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專案經理詹嘉新表示,

曾經有設計製造時鐘的業者反應,同樣一個時鐘,

得到日本G-Mark優良產品設計獎之後,報價馬上比原來多10%。

但是對許多傳統產業的廠商而言,從零開始設置工業團隊,

包括軟硬體設備,「少說也要1200萬,」外貿協會專案經理艾淑婷說,

不少企業主聽到這個數字就打退堂鼓。

使他們無法下定決心的原因,也來自對設計的認識不清。

外貿協會專案經理詹嘉新舉例,

曾經有釘書機廠商氣憤的表示,「我不想再賣3塊錢的產品了,」

認為設計可以提高產品身價。

但是當貿協提供許多可以賣7塊錢的產品設計時,

廠商左看右看後竟然問:「金屬材質可以換成比較便宜的塑膠嗎?」

台灣的代工優勢,讓全世界設計高手的想法,在代工廠間交集。

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官政能比喻,代工廠商如同空中飛人,

如果以為自己能飛而放開把手,「那就是空中飛人摔落的開始。」

台灣不能憑空放棄製造轉向設計,而是在現有的製造基礎上,

一步步培養設計能力,說不定有一天,真的能飛。

而那群默默在工作室裡畫設計圖的工作者,就是造翅膀的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