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(轉載自 自由時報)
(僅提供好友參考,若有侵權請告知!)
何謂 CPU 的外頻與內頻
許多人可能都聽過處理器的「外頻」與「內頻」,
這是什麼東西呢?
簡言之,「外頻」是 CPU 與外界(主機板)
進行資料傳輸的頻率速度,
「內頻」則是CPU內部的實際運作速度。
其實,「外頻」也是主機板匯流排系統的運作速度,
這個頻率速度是由時脈產生器所輸出而來,
電腦中各項元件的運作速度
也都根據這個頻率值來決定
(或同速、或加倍、或減倍),
如此彼此才能溝通。
CPU把這個頻率值作為與主機板系統間的傳輸速度,
稱為CPU的外頻,
這個數值加倍後,
當作CPU內部運作速度,
稱為CPU的內頻。
例如 PentiumIII-300Hz的外頻是100MHz,
其內頻則是300MHz(100MHz乘以 3 倍)。
由於外頻牽涉到CPU與其他元件之間的運作,
因此必須有所規範,才能讓主機板、
記憶體等元件廠商可以共同遵循。
目前市面上主流CPU的外頻有二種,
分別是100MHz與133MHz,
而早期的PentiumII則採用66MHz。
外頻高低會對電腦的整體運作有影響,
一般而言,若有A、B兩顆CPU的內頻相同,
但A的外頻較高,B的外頻較低,
則理論上A的整體運作速度會較快,
這是因為兩者的內部速度一樣,
但A的對外速度較快,
而如果主機板上的其他元件也能同步進行速度變動,
那麼效率的差異會更明顯。
(轉載自 自由時報)
全站熱搜